在经济领域有一条公认的原则:专业性决定可持续发展。
所谓“隔行如隔山”,任何行业都需要自己的专业。医疗关乎着民生、关乎着健康,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治病。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对疾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彻底。民营医院以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及时性占领先机,他们往往能掌握最新的技术、配置最好的设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本优势,凭借着几十年来积聚的人脉,民营医院也不乏权威专家的支持。
现在看来民营医院的专业性并不是一个太难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专业性恰恰是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景似乎是众多民营医院一个不可摆脱的魔咒。
有些专科,并不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人才,广大从公立医院转化的技术人才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有些专科则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人才,但是要求越高,便越稀缺,所谓兵家必争之地。设备凭借资本容易解决,然而对于有思维意识的人才,钱能衡量他们的价值,却不能买断他来去的选择。能否引进技术性人才、能否留住人才无疑成为管理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往往也是一些专科医院发展的障碍和困惑。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治病,因此能否吸引具备权威专业技能的专家加盟,便成为重中之重。从百姓治病的心理看,似乎接受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比接受神奇有效的新技术要更容易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加盟无疑会吸引患者客户的来诊,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在疗效方面或许远远胜于公立医院。于是在吸引患者客源上优势凸显,得以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从公立医院转化来的专家,医疗技能虽然可以转化,国有经济的思维模式却难以转化,社会角色往往会在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之间徘徊,这也就造成事业志向的矛盾。所谓“道不同,不足为谋”。民营医院希望这些专家共谋,却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专家的流失或者组织不稳都会给民营医院的经营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进入专科民营医院比进入公立医院容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年复一年医学大专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医疗人才大多被这些单位所吸引。他们缺少经验、缺少技能,民营在吸纳的同时,无疑对他们是一个锻炼、学习的好机会。形象得说民营医院充当了培训机构的角色。反过来说,站在民营医院的立场,用熟手要比用生手更符合资本流通的价值实现,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才于是成为了同行业间竞争的对象。医生的价值是根据他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具有几十年经验的专家,还是医界后期之秀,作为有思维能力的个体,尤其是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里,他们也会与时俱进,追求高价值。竞争对象之间无疑会把薪资待遇作为有力的武器,对这些精英展开争夺。当医院自身承担不了加薪留住人才,于是采取低薪聘用新人的思路,往往会便宜了竞争对手,加大了自己的经营成本。同样的患者客户,技能熟练与技能普通的医生比,治疗更具专业性,患者的满意率和康复率也大大提高,无疑会给医院带来口碑效应,而口碑可以带来更多的患者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专业的医疗团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患者客源,更多的患者客源是资本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利润产生的载体,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动力 上一篇:医院应该如何铸造强势品牌 下一篇:夏天 三餐最佳时间 |